聚焦无线电, 为低空经济安全腾飞筑牢“安全底座”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形态,未来将逐步融入社会治理、物流配送、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并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社会价值。然而,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的增加和应用场景的拓展,确保其安全、有序运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飞行器的通信、导航、监视等关键功能均依赖于无线电频谱资源及其技术体系,它是低空飞行器通信、导航、监视(CNS)的唯一物理载体,更是未来保障数万架飞行器在同一空域安全运行的“数字神经”。
然而,在产业快速扩张的背后,我国低空无线电领域正面临三大亟待破解的“卡脖子”难题。
一是、频谱资源供给不足,布局亟需提速
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显示,全球92%的低空飞行事故与通信中断或导航信号干扰直接相关;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已将无线电频谱管理列为低空安全的“最高优先级安全工程”。而在我国,现行民用无人机使用的2.4GHz、5.8GHz等ISM频段与众多消费级电子产品共享,频谱拥堵与干扰风险持续上升。
二、无线电监测与干扰防控体系尚未完善
黑客攻击手段迭代,利用开源软件无线电设备实施信号劫持的风险显著增加,2023年广东破获首例无人机非法信号干扰案件。尽管各地正在建设低空飞行服务网,但针对低空专用频谱的实时监测、干扰定位与快速处置能力仍相对薄弱。缺乏覆盖全国的低空电磁环境监测网络,导致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的电磁冲突隐患。
三、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体系有待统一
当前我国无线电CNS系统标准多由行业自发制定,缺乏国家级统一规范,设备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差异明显。同时,对低空无线电安全的监管框架尚不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够顺畅。
面对我国低空经济飞速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无线电“卡脖子”难题,亟需以顶层设计引领、技术攻关驱动、监管协同保障的“三位一体”路径,通过优化频谱布局、强化监测防控、统一标准与监管,构建安全可控的低空无线电环境。
首先,应科学规划专属低空CNS(通信·导航·监视)频谱资源。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民航局,设计低空经济专用频段分配方案,并建立动态共享与协调机制,确保频谱供给满足未来万架级飞行器运行需求。同时,加快研究毫米波新频段在低空通感一体化通信中的应用,缓解ISM频段拥堵压力。
其次,要构建覆盖全国、省市两级的低空电磁监测与干扰处置体系。依托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建设覆盖全国的低空频谱监测节点,开发“低空频谱态势感知平台”,实现对干扰源的实时定位、告警与闭环处置。鼓励地方无线电监测站与公安、应急等部门协同演练,定期公布区域电磁安全白皮书。
最后,尽快出台统一的低空无线电CNS技术标准与监管规范。明确设备性能、互操作性及安全冗余要求;同步成立跨部门协同联席会议,按月调度频谱使用、干扰处置与违法违规飞行执法数据,构建空天地协同的全流程监管闭环。
低空经济的真正成熟,不仅需要飞行器“飞起来”,更需要让每架设备“看得见、听得清、管得住”——这或许就是无线电技术赋予这个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使命。在迈向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的进程中,无线电频谱与技术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更是守护空中安全的“安全底座”。只有通过加快频谱供给、完善监测防控、统一技术标准与强化多方协同,才能为中国低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实现产业腾飞与社会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