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市场蓄势待发:低空新基建站上未来产业风口
2025年的中国低空经济版图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构,短短两个月,30个省份集体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专项债规模狂飙突进。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数字跑道"——低空新基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一场关乎万亿级新基建的卡位战已全面打响。
国务院明确将低空基建纳入专项债资本金范畴,地方可用资金上限提升至30%,政策红利直接点燃地方热情:江苏:3年规划240个低空起降点,单个项目最高补贴200万元;浙江:到2027年,布设低空新基建“三张网”(低空基础设施网、低空航路航线网、低空飞行服务网),全省建设A类通用机场达20个、实现“市市通”,公共无人机起降场达150个,构建起省级飞行服务中心+多级服务站体系;四川:2027年前建成20个通用机场和超百个垂直起降点,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监管平台。深圳:专项债倾斜“空天地一体化网络”,5G-A基站实现120米空域全覆盖;国资入局:上海低空集团、湖南航天科工等“国家队”密集成立,注册资本动辄数十亿。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5年低空新基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低空经济正在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这场即将席卷全国的“低空新基建的浪潮”,将揭开了中国抢占未来20年城市发展制空权的底层逻辑—— 谁率先完成“四网融合”(空联网、航路网、设施网、服务网),谁就能在万亿级新基建赛道中掌握话语权。传统城市发展受限于地面空间资源,而低空空域是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战略蓝海”。通过“航路网”规划空中高速公路(如深圳-珠海20分钟eVTOL航线)、“设施网”布局氢能起降场,地方政府实质获得了空域资源的调度权和收益权。这种“空域财政”模式,正在改写土地财政时代的发展逻辑。
低空新基建的竞争,本质是数字时代“海权论”的升级版。15世纪国家争夺海洋航道,21世纪争夺的是数字化的空中走廊。当深圳的无人机灯光秀与加沙的侦察型无人机共享同一套通信协议时,一个残酷的新现实已然显现:未来的地缘政治博弈,胜负或许取决于谁能率先建成覆盖全球的“四网融合”体系。